“三峡水怪”
2019年9月,一名网友发布一则视频,称湖北宜昌三峡坝区好像出现一条巨型神秘动物,引发网友们的热切关注与讨论。
后根据视频中的建筑进一步核实,该视频拍摄地是安徽池州贵池区江口轮渡码头,并非三峡坝区,而视频中所谓的“水怪”也并不是什么巨型神秘动物,而是被水冲走的“围油栏”。
到底什么是围油栏?
顾名思义,“围油栏”就是用于围控水面浮油的机械漂浮栅栏。它是一种用水下带裙边的浮体对水面油、污物进行围聚以防其扩散的一种设备。
“围油栏”通常用于阻拦在海上、港口溢油事故中油污的扩散。这就是为什么“三峡水怪”会出现在汽渡码头附近的原因。
“围油栏”的构成与类型
“围油栏”的种类很多,形式各异。但基本结构都是由浮体、裙体、张力带、配重和接头组成。根据使用区域可分为海洋型、近海型、港口型等多种型式,并具有相应的不同技术数据。
“围油栏”的作用
“围油栏”主要有溢油围控和集中、溢油导流和防止潜在溢油三种作用。
溢油围控和集中:在发生溢油事故后,“围油栏”可以将水体中的溢油及时围控,避免继续扩散。同时通过拖带或缩小围拢范围,可以将油膜集结到较小的范围内,增加油膜厚度,便于回收或进行其他处理。
溢油导流:在发生溢油事故后,为了便于回收作业或为了疏导溢油流向指定地点,可通常利用围油栏按照设定的角度,将溢油引至容易回收的区域或其他非敏感资源的区域。
防止潜在溢油:对有可能发生溢油或存在溢油风险的地方,根据当地水域情况,提前布放围油栏进行溢油防控。
船舶哪些作业应当使用“围油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船舶进行下列作业,在长江、珠江、黑龙江水系干线作业量超过300吨和其他内河水域超过150吨的,港口、码头、装卸站应当采取包括布设围油栏在内的防污染措施,其中过驳作业由过驳作业经营人负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船舶作业量超过300吨时,应当采取包括布设围油栏在内的防污染措施,其中过驳作业由过驳作业经营人负责。
1.散装持久性油类的装卸和过驳作业,但船舶燃油供应作业除外;
2.比重小于1(相对于水)、溶解度小于0.1%的散装有毒液体物质的装卸和过驳作业;
3.其他可能造成水域严重污染的作业。
因自然条件等原因,不适合布设围油拦的,应当采取有效替代措施。
海洋生态环境杀手——溢油
大面积的溢油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M/T天堂”号事故
这艘23.369万吨级的油轮被列为超级油轮(VLCC)的范围。1991年,“M/T天堂”号油轮因缺乏维修而导致爆炸,并最终在意大利海岸附近沉没,并造成6人丧生。这次事故泄漏石油约14.5万吨。“M/T天堂”号三天后才沉入大海,而阳光明媚的意大利和法国两国海岸花了十多年时间才恢复了当地优美的环境。
“贝利韦尔城堡”号事故
1983年8月6日,在距离南非西北部的开普敦112公里的地方,“贝利韦尔城堡”号油轮(Castillo de Bellver)燃起了大火。船员弃船后,这艘燃烧的油轮漂到了近海区域并最终折成两半。尾部的船体翻转,携着11万吨原油沉入了深海。事故发生时,这艘船共携带了约25.2万吨的原油。这次事故虽然总体来说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但仍大约1500只在附近海岛聚集繁殖的鲣鸟受油污侵害。
“阿莫科-卡迪兹”号事故
1978年3月16日,“阿莫科-卡迪兹”号(AmocoCadiz)载着22.3万吨的轻质原油从波斯湾出发经过荷兰,预定停在莱姆湾。但是船只遭遇了风暴,失去控制的“阿莫戈-卡迪兹”号在法国布列塔尼半岛附近海域撞上岩礁,并迅速沉入海底,船上的原油全部泄漏到海里。
事故造成的长达19公里的油膜带被西北风吹向法国海岸,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盛行的西风将沿岸东部约160公里的油膜传播开来。泄漏事件发生一个月后,油膜的总面积包括约200英里(320公里)的海岸线。76个布列塔尼地区的社区海滩被油污染。
据统计,去年长江镇江段共有4869艘次危化品船舶进出港,散装危险货物吞吐量达457万吨,其中散装油类便达到了166万余吨。为了降低船舶溢油风险,镇江海事局持续开展船舶供受油作业专项整治行动,针对辖区部分油码头、类油物质码头围油栏布设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探索编制《镇江谏壁港区围油栏布设程序及要求》,为辖区港口、码头、装卸站等责任主体在围油栏布设工作上提供了建议和标准,推动船舶污染防治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
(图片和文字素材源自网络)